(一)樹立正確的人才現高師歷史學科培養的目標應隨著教育的發展有所變化,變"知識型"人才觀為"創造型"人才觀。以往,人們認為掌握知識多,考試成績高的人就是人才;而今,只有綜合素質高,具備多種較強能力尤其是具備創造力的人才能稱之為"人才",因而高師歷史教學在傳授學生歷史知識的同時,加大學生能力培養的力度。
能力包括掌握文化知識的能力。運用文化知識從事工作的能力,以及社會活動能力。
掌握文化知識的能力對高師歷史系的學生來說就是掌握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的能力,分析和說明歷史資料的能力和利用所學的知識和理論對重大的現實問題和歷史問題進行正確思考的能力。
運用文化知識從事工作的能力即師范學生的教學能力。包括組織課堂教學,備課,語言表達,板書籌各方面,也就是做一名中學歷史教師所具備的素質。
社會活動能力包括合作能力,競爭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這些能力雖然都是實踐中培養的,但在歷史教學中從很多優秀歷史人物身上都能體現出來。(二)教學內容的更新目前,高師歷史專業課程的設置來看,還遠遠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特別是因人才培養目標模式的單一而引起的課程設置的單一性,如專業劃分過細,單純強調歷史學科體系等,這些都無法適應復雜多變,學科間高度滲透的時代特征,知識經濟時代所需求的是"寬知識、強能力、高素質人才"。
與培養目標相一致,課程設置要多樣性,這種多樣性主要通過專業課與非專業課的結合,基礎必修課與選修課的結合,常規課與熱點課結合,理論課與實踐課、技能課的結合,以及課堂講授與課外活動課的結合來具體體現。在保證專業理論和基礎課的情況下,適當地壓縮兩門通史在專業課中占有課時的比重,適當地增加新興的專門史如文化史、社會史、思想史和一些邊緣滲透學科的教學如古漢語、歷史地理、邏輯學等,以拓寬史學的范圍。
適當增加技能課的比重如專業外語、論文寫作、計算機應用和實習課等。
歷史課教材要更新,新教材必須能夠及時反映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教材更新速度緩慢,教師可以自編教材。
?。ㄈ┙虒W方法的改革原來運用的教學方法以講大課,滿堂灌為特征,限制了學生思維空間,束縛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依賴性,不善于自己分析、解決問題,教學變成了簡單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講多少學生記多少的單向過程,教學完全變成一種傳授知識的工具。改革這種教學方法已經是當務之急。在教學中應因材施教,采用多種方法,不要限定一種方法。"課堂討論"經實踐檢驗來看,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有效方法,它既發揮了教師主導作用,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鞏固課堂內容,開拓專業思路,討論中做到教學相長。
?。ㄋ模┙虒W手段的改革教學手段的革新是高師歷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隨著教育技術的發展,經過了基于幻燈、投影等教學媒體技術;到以廣播、電視、電影等錄音、錄像為主的影視媒體技術;現在向著計算機輔助教學及多媒體,網絡化的方向發展。
結合你所報考教學專業,談談你如何處理好執行新課程標準和教學改革的關系?
來源:廣東教師招聘網 時間:2020-03-17 10: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