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覺的概念
知覺是指人腦對當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映。感覺是知覺的基礎。
二、感覺和知覺之間的關系
(—)感覺和知覺之間的聯系
感覺和知覺是不可分割相互聯系的。感覺是知覺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知覺產生的前提和基礎。
(二)感覺和知覺之間的區別
感覺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而知覺是對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
三、知覺的種類
(一)根據知覺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感覺器官來劃分
根據知覺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感覺器官來劃分,知覺可以分為視知覺(以視分析器為主)、聽知覺(以聽分析器為主)、嗅知覺、味知覺和觸知覺等。
知覺是各種分析器協同活動而產生的,如學生聽課的知覺是由聽覺、視覺、動覺等協同活動而產生的結果,而聽覺起主導作用。
(二)根據知覺所反映的事物特性不同來劃分
根據知覺所反映的事物特性不同,知覺可分為空間知覺、時間知覺、運動知覺和社會知覺。
1.空間知覺
空間知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空間特性的反映。它包括形狀知覺、大小知覺、距離知覺及方位知覺、深度知覺等。
2.時間知覺
時間知覺是人腦對客觀現象的延續性(時間長短)和順序性(時間先后)、周期性的反映。它和空間知覺一樣,對人的實踐活動也具有重要意義。人們對時間的知覺總是以某種客觀現象作為參照物的。獲得時間知覺的線索有許多種,如自然環境的變化(太陽的東升西落、月圓月缺等),生活中的工作程序(工作完成了多少、寫了多少字、走了幾里路等),內在線索(生理上的日節律、生物鐘、身體上的代謝作用等)。
3.運動知覺
運動知覺是對物體在空間位置移動的反映。它也是多種分析器協同活動的結果,參與運動知覺的有視覺、動覺、平衡覺,有時還有聽覺和膚覺的成分。如當我們看到飛機在天空中飛行,火車在鐵軌上奔馳時,就產生了對飛機、火車的運動知覺。運動知覺與時間知覺和空間知覺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4.社會知覺
社會知覺是對社會對象的知覺。它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對人、對己、對群體認識的過程。它不僅是對人的外部特征(外貌、姿態、行為舉止等)的知覺,而且要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通過對人外部特征的知覺,判斷人的內部動機、興趣、個性和心理狀態等,從而形成對人的認識、印象和評價。包括對他人的知覺、自我知覺、人際知覺、角色知覺等。
在社會知覺中人們常出現的四種偏差:
(1)第一印象。它是指與陌生人初次相見時給自己留下的印象。它鮮明、深刻而牢固,會給人一種固定的看法,它影響甚至決定著今后的交往關系,在社會知覺中起著重要作用。
(2)暈輪效應。它是指在對人的某些品質、特征形成了清晰、鮮明的印象后,掩蓋了其余品質、特征的知覺。這是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一壞百壞”。即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主要品質、特征形成良好或不良印象后,就會影響他對這個人的其余一切不良或好的看法,好像一個人的頭一旦被照亮了,全身都是光亮的一樣。
(3)刻板印象。這是對社會上各類人的固定看法,或是對人概括泛化的看法??贪逵∠竽軡撛谟谌说囊庾R之中,比如人們普遍認為山東人身材魁梧、正直豪爽,能吃苦耐勞,浙江人聰明伶俐,能隨機應變。這是一種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后,在對人的認知中會不自覺地簡單地把某個人歸入某一群體的刻板印象中去。
(4)近因效應。它是指最近獲得的信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強烈的影響。在與熟悉的人的交往中,近因效應起很大的作用,在熟人的行為上表現出來的某種新異性,會影響或改變對這個人的原有看法,可以幫助人改變第一印象的影響,我們認識一個人既要看他過去的行為,更要看他現在的表現。
(三)根據知覺結果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來劃分
根據知覺結果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知覺可分為正確的知覺和錯覺。
錯覺是指不正確的知覺。
常言道,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其實,即便是在靜態下進行觀察,觀察者有足夠的思想準備,知覺仍然會產生錯誤,這就是我們要說的“錯覺”。錯覺現象看來近似荒謬,卻是人人都會體驗到的正?,F象。錯覺是對客觀事物不正確的知覺。只要客觀條件具備,錯覺就會發生,主觀努力難以避免。
利用錯覺最突出的事例是軍事上的偽裝和隱蔽,使敵人分辨不清我方情況,借以消滅敵人和保護自己。藝術上利用錯覺使觀眾產生逼真的效果,從而產生應有的藝術效果。如舞臺美術、化妝、影視中的特技等。
四、知覺的特性
(一)知覺的整體性
所謂知覺的整體性是指我們對客體的知覺總是以自己的過去經驗來補充當時獲得的感覺信息,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結構的整體。
(二)知覺的理解性
所謂理解性是指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感知的事物進行加工處理,并用言語把它掲示出來的特性。人的知覺總是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感知的事物進行加工處理,直覺地理解其意義,并用詞的形式把它揭示出來。
圖中間是什么
(三)知覺的選擇性
作用于人的客觀事物是紛繁多樣的,人不可能在瞬間全部清楚地感知到;但可以按照某種需要和目的,主動而有意地選擇少數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作為知覺的對象,或無意識地被某種事物吸引,以它作為知覺對象,對它產生鮮明、清晰的知覺映象,而把周圍其余的事物當成知覺的背景,只產生比較模糊的知覺映象。知覺的選擇性既受知覺對象特點的影響,又受知覺者本人主觀因素的影響,如興趣、態度、愛好、情緒、知識經驗、觀察能力或分析能力等。知覺的選擇性與知覺的其他特性是密不可分的,被選擇的知覺對象通常是完整的、相對穩定的和可以理解的。
(四)知覺的恒常性
當距離、角度或光線的明暗在一定范圍內發生了變化時,我們的知覺印象仍然不變。不論坐在哪一個座位上,我們看到的教室的房門總是長方形的,不會因為觀看角度不同造成它在視網膜上像的不同而變成了菱形或梯形。這是形狀恒常性現象。不論在中午的強光下或是傍晚的暗淡光線下,我們看到的煤炭總是黑的、粉筆總是白的、國旗總是紅的,不會因光照的不同而變化。這是亮度和顏色恒常性現象。知覺的恒常性也是過去經驗作用的結果。
五、觀察
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是知覺的高級形式。
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1)在觀察前要讓學生做好有關知識的準備,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
(2)在觀察過程中要教會學生觀察的程序和方法,同時還要啟發學生積極思維。
(3)在觀察結束后要指導學生整理和總結觀察結果。
(4)進行觀察力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