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關系
一、師生關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師生關系是指學生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一方面,我們要肯定學生是教育的對象,要接受教育,一切的教育活動都要圍繞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來進行,學校和教師要充分發揮其育人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強調學生同時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教育過程中具有主觀能動性。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具有主體和客體的雙重特性。學生的客體地位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前提,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關鍵。
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過程中人與人關系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關系。學校的教育活動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是在一定的師生關系維系下進行的。因此,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證。
(—)教學上的授受關系
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從教育內容的角度說,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
1.從教師與學生的社會角色規定的意義上看,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受授者在知識、智力以及社會經驗上,教師之于學生都有明顯的優勢。教師的任務就是發揮這種優勢,幫助學生迅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豐富社會經驗。但這一過程并不是單向的傳輸過程,它需要學生積極地、富有創造性地參與,需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學生在教學中主體性的實現,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條件
我們的教育要培養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個體。要培養主動發展的人,就必須充分調動個體的主動性。不能想象,消極被動的教育能夠培養出主動發展的人。個體身心的發展并不是簡單地由外在因素施加影響的結果,而是教師、家庭、社會等外在因素通過學生內在因素起作用的結果。沒有個體主動積極地參與,沒有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積極內化,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存在。
3.對學生的指導、引導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教師的責任是幫助學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終是要促成學生能夠不再依賴教師,學會學習,學會判斷,學會選擇,而不是永遠牽著他們的手。我們不能期望在學校里教授的東西能使學生受用終身。我們不僅要認可而且要鼓勵學生,善于根據變化著的實際情況有所判斷、有所選擇、有所發揮。
(二)人格上的平等關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工作對象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動著的個體,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的基本關系。
1.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
學生雖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在人格上與教師是平等的。從封建的師生關系來看,教師之于學生,有無可辯駁的真理和權威性,學生服從教師是天經地義的,所謂“師嚴乃道尊”。這種不平等的師生觀,對今天仍有影響。不徹底消除這種影響,不充分認識到學生獨立的社會地位和法律地位,就不可能建立社會主義的新型師生關系。
2.教師和學生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幫助關系
傳統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單通道的授受關系,在管理上是“我講你聽”的專制型關系,其必然結果是學生的被動和消極,導致師生關系的緊張。19世紀末以后,出現了以強調兒童為中心的師生關系模式,它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強調兒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明顯改善了傳統的師生對立狀態。但在管理上出現了一種放任主義的傾向,對于學生活動的積極性和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同樣是不利的。所以建立在有利于學生發展意義上的嚴格要求和民主的師生關系,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幫助關系。在這種關系下,師生關系和諧,學習效率髙。
(三)社會道德上的相互促進關系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師生關系在更深刻的意義上是人和人的關系,是師生間思想交流、情感溝通、人格碰撞的社會互動關系。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知識上、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響。
教師對成長中的兒童和青少年有著巨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但這種精神上、道德上的影響并不是靠說教就能產生的。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教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會對學生產生終身影響。同樣,學生不僅對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學水平做出反應,對教師的道德水平、精神風貌更會做出反應,并用各種形式表達對他們的評價和態度。所以說在社會道德上,教師和學生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
二、師生關系的模式
(一)專制型的師生關系
這一類型的師生關系模式是以命令、權威、疏遠為其心態和行為特征的。教師在教室內采取專制的作風,并擔負全部的責任,計劃班級的學習活動,安排學習的情境,指導學習的方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學生沒有自由,只是聽從教師的命令,對教師往往是敬而遠之。
(二)放任型的師生關系
這一類型的師生關系模式是以無序、隨意、放縱為其心態和行為特征的。在教學中,以這種師生關系模式為主的教師采取放任的作風,卻不負任何實際責任,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要他們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教師不控制學生的行為,也不指示學習的方法,—切活動由學生自己支配和進行。
(三)民主型的師生關系
這一類型的師生關系模式是以開放、平等、互助為其主要心態和行為特征的。教師在教室內,以民主的方式教學,重視集體的作用,與學生共同計劃,共同討論,幫助學生設立目標,指引學生對著目標進行學習。
三、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
(一)良好師生關系特點
良好師生關系特點: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教學相長、心理相容。
(二)影響師生關系的因素
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是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條件。影響師生關系的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方面
(1)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學生受教師的評價影響很大。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往往通過語言暗示、表情等反映。教師偏愛優生、忽視中等生、厭惡“差生”,就會使學生與教師產生不同的距離。
(2)教師的領導方式。教師的領導方式有專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種。大量教育實踐表明,民主型領導方式下的師生關系比較融洽,最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不僅表現在學識上,還表現在教師的創造性上。學識淵博是學生親近教師的重要因素之一。
(4)教師的人格因素。教師的性格、氣質、興趣等是影響師生關系的重要因素。性格開朗、氣質優雅、興趣廣泛的教師最受學生歡迎。
2.學生方面
學生受師生關系影響的主要因素是學生對教師的認識。許多調查表明:學生與教師關系好就喜歡上這位教師的課,主動親近教師;自認為教師瞧不起自己的,就會主動疏遠教師。
3.環境方面
影響師生關系的環境主要是指學校的人際關系環境和課堂的組織環境。學校領導與教師的關系、教師之間的關系、教師與家長的關系,必然影響師生關系。課堂的組織環境主要包括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學生的人數等。我國中小學課桌的擺放多呈“秧田式”,教師講臺置于塊狀空間的正前方,這種格局阻隔了師生之間的交往及生生之間的交往。目前,許多國家都在探討圓桌式、馬蹄形、半圓形、蜂巢式等便于交往和交流的座位排列方式。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第一,了解和研究學生。教師要與學生擁有共同語言,使教育影響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就必須了解和研究學生。了解和研究學生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了解和研究學生個人;了解學生的群體關系;了解和研究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第二,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要求教師既把學生當作教育的對象,又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既要耐心細致地做好各項指導工作,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熱愛學生。
第三,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教師的道德素養、知識素養和能力素養是學生尊重教師的重要條件,也是教師提高教育影響力的保證。教師以其高尚的品德、淵博的知識、髙超的教育教學藝術來為學生提供髙效而優質的服務,也必然會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愛戴。
第四,發揚教育民主。教師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而不能以“權威”自居。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看法,鼓勵學生質疑,發表不同意見,以討論、協商的方式解決爭端。要營造一個民主的氛圍,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保證學生具有安全感。
第五,正確處理師生矛盾。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牛之間發生矛盾是難免的。教師要善于駕馭自己的情緒,冷靜全面地分析矛盾,正視自身的問題,敢于作自我批評,對學生的錯誤進行耐心的說服教育或必要的等待、解釋等。要能與學生心理互換,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理解學生,幫助學生,滿足學生的正當要求,啟發學生自省改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