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東北三省》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東北地區的位置、范圍、氣候、地形、經濟特征等區域概況。
2、了解東北地區從“北大荒”變成“北大倉”的歷史背景及過程,知道東三省農業發展現狀。
3、知道東北地區是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了解其資源現狀和所面臨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加強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和科學發展觀的教育。
※教學重點 東三省的氣候特點;東三省的工業、農業發展現狀。
※教學難點 分析和理解有關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啟發式講述、學生活動、探究。
※教具準備 教學掛圖、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圖片:東北“二人轉”、東北大豆油、長白山人參、哈爾濱冰雕等。
二、新課講授
(一)山環水繞 沃野千里
1、東北印象 “白山黑水” “林海雪原” “北大倉” “我國最大的天然林區”
2、東北三省的范圍
地形以山地和平原為主。東部為長白山地,山地的東南方有鴨綠江和圖們江流過,這兩條河是中朝兩國的界河。 北部為小興安嶺,西倚大興安嶺。大、小興安嶺的北部有黑龍江流過,它是中俄兩國的界河。在山地之間分布著遼闊坦蕩的東北平原。人們常用“山環水繞、沃野千里”來形容東北三省的山河大勢。
4、東北三省的氣候
總體特征:氣候冷濕
產生原因:東北三省緯度較高,又緊鄰亞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風源地
具體體現:東北三省大部分地區冬季漫長嚴寒,夏季短促溫暖;大興安嶺北部長冬無夏,只有南部的遼東半島冬季較短;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較多
(二)從“北大荒”到“北大倉”
1、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人們春種、夏忙、秋收、冬儲,以適應四季的氣候變化。
(2)東北三省緯度較高,氣溫條件只能滿足農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
(3)在春秋季節,由于經常受寒潮影響,容易發生低溫凍害。
2、“北大荒”
東北平原開發較晚,特別是北部地區,人煙稀少,沼澤遍布,呈現“天蒼蒼,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萎塘”的景象,歷史上被稱“北大荒”。
3、“北大倉”
東北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宜大規模的機械化耕作;氣候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這里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國機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糧最多的糧食生產基地。
補充:(開墾“北大荒”) 新中國建立后,國家對“北大荒”進行了有組織的開發。從1958年起,北大荒進入了大規模開發時期。數萬名解放軍復員官兵、知識青年和革命干部,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懷著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豪情壯志來到“北大荒”。排干沼澤,開墾荒原,建立了許多國有農場和軍墾農場,為國家生產了大量的糧食,把過去人跡罕至的“北大荒”,建設成為了美麗富饒的“北大倉”,成為我國現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但由于過量開墾,使濕地面積減少了80%,大量稀有動物失去棲息地。
4、建立自然保護區
開荒意義:經過50多年的大面積開荒,擴大了耕地面積,增加了糧食產量。
開荒的害處:濕地面積銳減,生態環境惡化。
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必要性:保護環境,恢復生態。
濕地泛指暫時或長期覆蓋水深不超過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沿海地區。濕地具有涵養水源、蓄洪防旱、調節氣候、維持生物多樣性等多種功能。三江平原分布著亞洲最大的淡水濕地,三江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是沼澤濕地。
(三)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1、新中國工業的搖籃
東北三省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重工業基地,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創造多項工業之最。
2、資源優勢
東北三省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特別是煤、鐵、石油等礦產資源在全國有重要的地位。
3、取得的成就
東北三省依托豐富的資源,迅速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目前,東北三省形成了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學工業為主導,包括煤炭、電力、建材、森林等工業部門的比較完整的重工業體系。
4、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原因:20世紀90年代,由于資源枯竭、設備老化、產業結構單一等原因,東北重工業基地出現經濟發展滯后的現象。
措施:制定詳細發展規劃,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效果:東北三省的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前景廣闊。
三、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東北三省的相關知識,知道了它的位置、范圍及氣候,明白了東北平原從“北大荒”變成“北大倉”的歷史背景、保護濕地的必要性和東北三省的糧食商品糧基地的地位及條件,了解了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興衰、工業分布特點。我們對東北三省地區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
四、作業布置
五、板書設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