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地理差異》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我國地理差異顯著的表現及其原因。
2、初步了解我國區域劃分的依據以及地理區域類型。
3、能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地理區域的地理位置、范圍,并說明劃分依據。
4、能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簡單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5、簡單了解地理差異對生活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2、培養學生自主總結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強烈情感。
2、激發學生對進一步了解各地理區域的熱情。
※教學重點 1、秦嶺-淮河一線的主要地理意義。
2、我國地理差異的表現。
3、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依據。
※教學難點 1、我國地理差異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的影響。
2、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以及對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啟發式講述、學生活動、探究。
※教具準備 教學掛圖、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課件展示:西藏高山牧區、云南麗江、傣族竹樓、沿海經濟特區生產流水線、長江三角洲農業與工業
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在廣袤的地理區域中,各地區的景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中國的地理差異。
二、新課講授
(一)地理差異顯著
1、我國的自然環境差異顯著
(1)1月份平均氣溫:自南向北,隨緯度的升高,氣溫逐漸降低。
(2)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部內陸逐漸減少
(3)地勢:自西向東,我國地勢呈階梯狀分布,逐級下降
2、人文地理現象千姿百態
(1)農業:西牧東耕、南稻北麥
(2)人口、城市、交通線:東密西疏
(3)經濟發展水平:東部高,西部低
(4)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的差異大
3、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
(1)秦嶺-淮河以北地區農村生活景觀:
農田多為旱地,以種植小麥、大豆為主,一年收獲一次或兩年收獲三次
交通運輸以陸路運輸為主,汽車是經常使用的交通工具
民居屋頂坡度較小,墻體較厚
(2)秦嶺-淮河以南地區農村生活景觀:
農田多為水田,以種植水稻、油菜等為主,一年收獲二至三次
水運仍是人們常用的一種交通運輸方式
民居屋頂坡度大,墻體高
4、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1)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
(2)1月份0℃等溫線
(3)800mm等降水量線
(4)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5)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
(6)水田和旱地的分界線
(7)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分界線
(8)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
(二)四大地理區域
1、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把我國劃分為不同的地理區域
(1)根據氣候特征劃分為不同的氣候類型區,大概有熱帶季風氣候區、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帶季風氣候區、溫帶大陸性氣候區、高原山地氣候區等
(2)根據干濕度把我國劃分為不同干濕地區,大致有濕潤區、半濕潤區、干旱區、半干旱區
(3)根據氣溫差異把我國劃分為不同的溫度帶,包括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高原氣候帶
2、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
(1)劃分的標準:依據總體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
(2)四大區域:南方地區、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
(3)四大地理區域的分界線: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分界線: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
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的分界線:以400mm等降水量線為界;
青藏地區與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橫斷山脈
(4)四大地理區域的大致位置和范圍
名稱 | 位置范圍 | 主要省區 | 劃分依據 |
北方地區 | 大體位于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黃海 | 東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肅省東南部和江蘇、安徽的北部 | 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北部地區,1月0℃等溫線和800mm等降水量線以北 |
南方地區 |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南部臨東海、南海 | 長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區 | 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南部地區,1月0℃等溫線和800mm等降水量線以南 |
西北地區 | 大體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長城-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 | 內蒙古、新疆、寧夏和甘肅西北部 | 非季風氣候區,深居內陸,400mm等降水量線以西 |
青藏地區 | 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南 | 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 | 獨特的地理單元。海拔高,氣候寒冷 |
三、課堂小結
我們學習了中國地理差異的相關知識,知道了我國地理差異顯著,自然環境復雜多樣,人文現象千姿百態;同時也學習了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面對如此多嬌的河山,我們又怎不能感受到驕傲和自豪呢?
四、作業布置 地理填充圖冊1-3頁 同步練習冊1-3題
五、板書設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