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魚紋裝飾的形式與特點以及傳統魚紋的藝術美感,知道中國文字“魚”和“余”的諧音寓意,學會繪制魚紋裝飾。
2.運用變形、概括、夸張等方法,繪制出簡潔生動的魚紋,并能將魚紋進行簡單的裝飾運用。
3.領會魚紋裝飾的藝術魅力,感受中國魚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操。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編寫思路。
本課屬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魚在中國文化的譜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中的福娃貝貝,其形象為魚,頭部紋飾使用了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魚紋圖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年年有余”象征財富與收獲,“魚躍龍門”寓意光榮與夢想。自古至今,人們用魚紋來裝飾器物及日常用品,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寶。通過對這些人文資源的開發,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學習美術,從而加強其對人類社會及文化的體驗,培養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本課強調對魚基本特征的把握,運用變形、概括、夸張等方法,
創造出天真、富有童趣的魚紋。而魚紋不僅具有獨立欣賞的價值,也能作為一種裝飾紋樣,在日常的生活中具有十分廣泛的應用價值。本課特別強調美術學習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關注生活中的設計,引導學生用魚紋裝飾身邊多種造型的物品,有圓形、方形、扇形、菱形等。教科書中具體安排的圖片,便于教學時賞析,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魚文化及魚紋的設計與運用。
2.重點、難點。
重點:把握魚的基本特征,能運用概括、夸張的方法進行魚形紋樣的設計。
難點:魚紋設計的新穎性及美感,運用魚紋去裝飾各種造型的生活用品。
三、教學課時 1課時
四、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魚紋圖片資料、有關魚的故事,繪制工具。 (教師)課件、范作、魚紋圖片資料等。
教學過程
1.欣賞導人。
(1)猜一猜:五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畫魚的?并與自己平時廁的魚作比較。
(2)出示魚紋彩陶盤(陶器),讓學生欣賞。
2.深入賞析。
(1)從陶盆上看出,j條魚紋,它們首尾相連……教師與學生一同欣賞分析特點。
(2)欣賞實物——魚:了解魚各部分的結構特征以及和魚紋比較異同,得出方法。
教師:看看,你比較喜歡哪條魚的造型?和你畫的有什么不一樣?學生思考并評述交流。
教師: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這四條魚之間有什么聯系?(共同點) 學生觀察比較并交流成果。
3.強調方法并設計魚紋。
(1)比一比。
比較兩組魚在表現方法上的區別,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線描表現方式。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
提示:以面為主的表現形式和以線為主的表現形式。
(2)試一試。
運用變形、概括和夸張等方法,用線描的形式設計魚紋,并展示講評。
4.吉祥寓意及同齡人作品欣賞。
(1)欣賞作品《連(蓮)年有魚》,知道諧音的用法,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
(2)欣賞同齡人作品,進一步了解魚紋的裝飾運用。
5.作業練習。
學生創作提示:設計魚的紋樣,構思組合方式,裝飾自選圖形,寄托美好祝福。
6.作業講評。
學生互評,教師點評,并加以鼓勵。
7.課后拓展。
欣賞不同時期關于中國魚文化的藝術作品,并簡要介紹其特點,激勵學生課外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