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玻璃鐘罩和水槽,讓同學進行觀察。 設問:如果我將鐘罩口密封,把鐘罩按入水中,會出現什么現象? 請一個同學來做一下看看是不是會發生此現象。 設問:為什么水沒有進入鐘罩? 設問:如果我將鐘罩口打開,將鐘罩放入水槽中,會發生什么現象? 設問:鐘罩里有哪些物質? 設問:如何使鐘罩內水位上升? 設問:如果我抽了1L空氣,水上升的體積為多少? 講述:前面我們已經了解到,空氣并不是一種物質組成的,它由幾種:氧氣、氮氣、二氧化碳等組成。我們鐘罩內的空氣也如此,今天,我們想用實驗的方法初略測量出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大家幫老師想想辦法。
小結:同學們的討論的確太精彩了,那我們到底該選擇什么物質來做此實驗呢?
設問:好,我們現在不考慮要用哪種物質,大家只考慮,如果要做好此實驗,這個物質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小結:非常好,我現在給大家提供了一些物質,請大家進行選擇。 投影展示: 紅磷、木棍、酒精、汽油、紙、碳
用一根紅棉線在鐘罩的水位線上做好記號。并初略將鐘罩上空氣五等份并做好記號。
 演示實驗 介紹紅磷燃燒的文字表達式。 實驗結束后,引導學生觀察水位上升情況,設問:為什么氣體減少的體積小于1/5?
設問:水位上升了1/5,說明了空氣除了氧氣外,是否還有其它氣體?這些氣體在何性質?
設問:究竟是一些什么氣體呢? 請同學閱讀教材。 講述: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舉例練習。 小結:今天我們主要完成了空氣里氧氣含量的測定,請同學閱讀教材,看看科學家以及別人是如何完成這個實驗的,比較一下,各自有什么優缺點? 作業:練習冊第1課時內容 | 觀察。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回答,水不會進入鐘罩。 一學生演示,證明學生猜想正確。 因為鐘罩內有空氣! 據生活經驗回答,水會進入鐘罩內,且內外水面相平。 水和空氣。 用抽氣機抽氣,水就上升 據經驗回答,1L。
學生交流,討論。 學生1:要是能用抽氣機將其中氧氣抽出來就好了。 學生2:不可能,因為一抽其它氣體就跟著出來了。 學生3:不能抽,但我們可以用燃燒的方法消耗掉其中氧氣。 學生4:用火柴點燃。 學生5:那不行,火柴一會兒就燃完了,里面的氧氣肯定沒消耗完。 學生6:那用蠟燭應該可以。 學生7:那也不行,因為蠟燭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雖消耗了氧氣,但卻產生了新的氣體,測量結果肯定不準確。 全體同學陷入深思。 學生1:一定要能燃燒。 學生2:要能盡可能的消耗掉全部的氧氣。 學生3:產物不能有氣體。
學生通過前面討論的條件進行選擇,最后確定用紅磷來進行實驗。
觀察實驗現象。 書寫、讀文字表達式。 學生1:裝置可能漏氣。 學生2:紅磷可能少了。 學生3:可能紅磷并沒有把氧氣消耗完。 學生交流、討論。 說明空氣里還有其它氣體,并且它們不支持燃燒、不易溶于水等。 記憶空氣組成。 理解兩者的區別,完成練習。 閱讀教材,交流討論三種實驗裝置的優缺點。 | 展示實驗器材,激發學生興趣 通過創設真實的問題情況,利用實驗解決問題,一方面啟發學生思維,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為探究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設計作好鋪墊,降低了設計難度,更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教師提出探究內容,通過對話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充分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
欲擒故縱,充分調動學生思維,讓學生在交流與參與中生成新知識。
在學生碰到困難時,老師適時進行點撥,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延續,通過降低思維難度,讓學生可以“借橋渡江”,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感。
充分調動學生的評價意識。
通過閱讀,了解化學家探究空氣組成的歷程,與所設計的實驗進行對照,加強學生批判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