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課題是《課程標準?化學》九年級人教版上冊第二單元課題3的教學內容。第二單元作為教材的一個初步認識化學的篇章,是學生具體地從化學的角度出發,學習和研究有關物質(包括組成、性質、用途、制法等)的開始。本課題安排在“氧氣性質”之后,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提供了相關的知識;同時本課題也是初中階段學生制備常見化學物質的開始,是學生對化學實驗基本操作的綜合應用,能為今后“物質的制備”奠定基礎。因此,本課題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實驗室制取氧氣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實驗室制取新物質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
(2)認識分解反應、催化劑及催化作用
(3)初步學會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實驗氧氣的化學性質。
(4)練習連接儀器的基本操作,動手制取氧氣。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動手實驗進行科學探究,在活動過程中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從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實驗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氧氣制法的探究
2、難點 : 催化劑的概念的理解
教學用品:
試管、藥匙、試管、酒精燈、鐵架臺、水槽、集氣瓶、火柴、小木條;5%過氧化氫溶液、氯酸鉀、高錳酸鉀、二氧化錳等
教學方法:
本節課題是學生深入學習氧氣的相關知識,并且要進行一些綜合的實驗操作。因此,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的親身體驗相結合,基本操作與具體實驗相結合,正確、安全地進行實驗操作,并得出相關的結論。對此,我在教學中主要采用引導法來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用演示法來提醒學生實驗操作的規范性;而學生主要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分組討論、實驗探究、總結歸納,最后通過發言提問的方式得出相關的結論。
教學用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進 程 | 【教 師 活 動】 | 【學 生 活 動】 | 【設 計 意 圖】 |
1. 復習知識 | 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學習了氧氣的性質。 氧氣除了能供人呼吸外,你還能說出氧氣有哪些用途嗎?
| 切割金屬、登山、潛水、航天、煉鋼 | 既為了復習上一節課的內容,也為下面的新課知識打下埋伏。 |
2.課題引入 | 既然氧氣有那么重要的用途,那我們怎樣才能制取氧氣呢?這一節課我們就這個問題來進行學習和探究。
我們先來做一些小實驗,并把你所觀察到的現象以及討論所得到的結論記錄下來(附表一): 取兩支小試管,分別加入5mL的水和5%的過氧化氫溶液。
|
全體學生分為每四人一個小組,協作完成有關的實驗報告。 | 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新課題。
要求學生不但要完成實驗,還要學會填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
3. 學習探究活動① | 先觀察這兩支試管中的情況,然后再把帶火星的木條分別伸入這兩支試管中,觀察木條是否復燃。 | 每個小組的成員都要提出自己對該項實驗的觀點,并經過討論后記錄下來,這樣可以更好地發揮各種層次的學生的團隊精神,也最大限度地讓每個學生參與探究活動。
| 希望同學們能觀察到在常溫下,過氧化氫溶液中有少量的氣泡冒出,培養觀察能力,并為下面的實驗結論提供依據。 |
學習探究活動② | 分別對以上的兩支試管微微進行加熱,再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觀察木條是否復燃。
| 每個小組的成員都要提出自己對該項實驗的觀點,并經過討論后記錄下來。 | 希望同學們能夠得出“在相同條件下,不同的物質會發生不同的變化”的結論。
|
學習探究活動③ | 往一支裝有5%過氧化氫溶液的試管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錳,再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中,觀察發生的現象。
| 每個小組的成員都要提出自己對該項實驗的觀點,并經過討論后記錄下來。 | 希望同學們能夠與探究①、②的實驗相結合,得出“同種物質在不同的條件下會發生相同的變化”的結論,并且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改變過氧化氫放出氧氣的速率。
|
4.引導探究
提出問題 獲得結論
| 請同學們把自己在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和得出的結論說出來。 此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學生可能觀察到的現象和產生的疑問(見附錄),并且要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適當給予解答。
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并得出“在實驗室里,常用過氧化氫來制取氧氣”的結論。
在上述產生氧氣的實驗中,你認為用哪一種方法制取氧氣會更方便?你的理由是什么?
在探究活動③剩余的還能不能二氧化錳再次使用呢?你采用什么方法來證明?(由教師演示實驗2-6。)
最后教師要補充說明:在這個實驗前后二氧化錳的質量是沒有發生改變的。
| 分組回答,并進行必要的補充。
用探究活動③的方法。
待沒有氣泡產生時,再往試管中加入一些過氧化氫溶液,檢驗是否有氧氣產生。
要求學生閱讀課文35頁的材料,加深對催化劑用途的認識。
| 通過小組回答,完整有關探究活動中的實驗現象,提高同學們的觀察能力。
讓學生明白過氧化氫是能夠用來制取氧氣的。
培養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并明確這就是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其中一種方法。
讓學生知道,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二氧化錳的作用一直都沒有改變。
推導出催化劑的概念。
|
5.知識過渡
| 實驗室制氧氣的方法是否僅此一種呢?非也。實驗室可用多種方法來制取氧氣,我們還常常用加熱氯酸鉀或高錳酸鉀的方法制取。
演示[實驗2-7]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氣
總結三種制取氧氣的方法,寫出文字表達式 | 學生聽講,并閱讀課本38頁材料
觀察現象并填寫表格
學生尋找三個文字表達式特點,總結出分解反應定義 | 引出后面知識點
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的方法
培養學生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
6.小結知識
|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實驗室制取氧氣通常用分解過氧化氫溶液和加熱高錳酸鉀兩種方法。在用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時,通常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它在這里起催化作用。通過對比化合反應,我們還知道用過氧化氫和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反應都屬于分解反應。同時還告訴我們要學會用分類的方法來學習化學。 | 學生記憶、思考 | 對所學知識作進一步鞏固 |
附表一:
學習探究活動 | 現 象 | 原因或結論 |
① | ||
② | ||
③ |
板書設計:
課題3制取氧氣
一、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
1、過氧化氫→ 水+氧氣
2、氯酸鉀 → 氯化鉀+氧氣
3、高錳酸鉀→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二、化學反應
分解反應:一變多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進 程 | 教 師 活 動 | 學 生 活 動 | 設 計 意 圖 |
1. 復習知識 | 【提問】1、什么是催化劑、分解反應?2、實驗室如何制取氧氣?寫出3種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實驗原理。 | 思考、回憶,回答問題 | 考查學生學過知識的記憶情況 |
2.課題引入 | 【看圖交流】1、在教材p38圖2-15和p39圖2-17中,使用了哪些儀器?2、哪部分是氣體發生裝置,哪部分是氣體收集裝置?3、如何檢查氣體發生裝置的氣密性?4、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氣?
| 觀察裝置圖、閱讀、交流回答P39討論題
| 會看圖 |
3. 學習探究活動 | [講解]操作步驟及注意點 1、 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 裝藥品,并將試管固定 3、 給試管加熱 4、 收集氣體 5、 移開導管 6、 停止加熱
[提問] 1、 如何檢驗氧氣 2、 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如何驗滿?
[講解]驗證氧氣的性質 木炭、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
[小結]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原理、裝置及氧氣的性質
| 思考并回答 1、 為什么有氣泡冒出說明氣密性良好 2、 為什么瓶口放一團棉花 3、 為什么試管口向下略微傾斜 4、 加熱前應先預熱 5、 為什么剛開始不能收集 6、 為什么要先移導管后停止加熱
口答并操作
操作,觀察現象 1、 碳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白光、放熱,生成一種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2、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生成一種黑色固體
歸納總結、復習鞏固 |
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培養學生注意知識的內在聯系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
明確知識重點及要求,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