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依賴 走向自立》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自立的表現和重要性;知道依賴的危害。
2.培養學生的自立意識,增強學生生活、學習的自立能力。
教學重點:自立能力培養
教學難點:依賴的危害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某中學生小雅生活在一個大城市,爸媽平時對她照顧得無微不至,以至于她真想獨自生活一天試試,爸媽同意了。送走爸媽后,她靠在沙發上看電視,結果迷迷糊糊睡著了,醒來后又餓又冷,一個勁地流鼻涕。
問題:1.小雅希望獨自生活一天說明了什么?
2.小雅挨凍受餓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生)明確中學時代是人生中告別依賴,走向自立的時期。如果中學生在生活中依然像小時侯那樣依賴父母,將會使自己喪失獨立生活能力。
教師出示思考題:1.依賴的危害有哪些?2.怎樣才能做到真正自立?3.中學生應怎樣培養自立能力?
一、不能再有依賴
辯論活動:正方:有問題靠自己解決對自己的成長有利;反方:有問題靠父母解決對自己的成長有利
有問題靠自己解決有利于樹立和增強我們的自立意識,有利于提高我們的自立意識和自理能力,因而我們對自己的成長有利。但是,因為我們的知識和經驗不夠豐富,有問題靠自己解決,我們可能會多走一些彎路甚至可能會遭遇失敗與挫折。有問題靠父母解決雖然會少走一些彎路,少遭遇一些失敗與挫折。但是,卻會使我們缺少很多自主處理問題的鍛煉機會,不利于樹立和增強我們的自立意識,不利于提高我們的自立意識和自理能力,因而我們對自己的成長不利。
隨看年齡的增長,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有問題靠自己解決利大于弊,而且從全年級自立情況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我們整體的依賴心理相當嚴重,自立情況不容樂觀,我們不能再有依賴心理,否則很難真正自立起來。
(此環節教師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對辯論做適度點評,肯定學生的積極參與,讓學生在辯論中內化知識,并自然得出結論:不能再有依賴心理,然后,在后面的討論中引導學生分析依賴心理的危害;同時,注意幫助學生分清依賴和必要幫助的區別)
1、自立是不是要拒絕他人的幫助?(依靠是不是依賴?)為什么?
幼小的時候我們對父母、長輩有所“依賴”是自然的,也是必要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立能力的增強,我們就會日益希望自己能像成人那樣管理自己的生活。這說明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自立意識,我們不再依賴,我們渴望自立與獨立。
我們在社會中生活,需要互相幫助,互相依靠。自立絕不是拒絕幫助,依靠也不是依賴。因為,長輩的知識、經驗畢竟較多,生活閱歷也比較豐富,看問題全面一些。青少年在遇到升學、就業等重大問題時要多征求與聽取他們的意見,作為自己解決重大問題的參考,對自己的成長是很有好處的。那種認為自立就是拒絕幫助,甚至跟父母對著干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利于自己的成長的。自立應該是既有自己的主見,也要善于聽取別人意見和接受別人幫助。善于接受別人幫助不是依賴。
行為分析: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39頁“小雅的故事”并分析依賴心理的危害
2、依賴的危害有哪些?
1)使人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
2)使人缺乏責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
3)只想過不勞而獲的生活,貪圖享受,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甚至危害社會和他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39頁“如何看待小學教師比中學教師對我們的管束多?”
小學教師比中學教師對我們的管束要多得多。是因為我們在小學時,還缺乏必要的自立意識和自理能力,不懂得該怎樣管理自己的生活與學習,不能自主地處理生活與學習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而進入中學以后,我們的自立意識和自理能力比小學時要強的多了,因此,中學老師對我們的管束比小學老師要少得多。正是小學老師的嚴格管束才使我們有了今天的自立意識和自理能力,才使我們學會了自我管理。沒有小學老師的嚴格管束就沒有我們今天的自立意識和自理能力,也不會自我管理。
3、依賴心理的主要表現方式有哪些?
1)思想上缺乏獨立意識,作判斷 作決定總要依賴他人。
2)行動上依賴別人的指導和督促甚至讓別人代替自己來行動。
如果你是招聘者,你會聘用這個26歲的年輕人嗎?為什么?(教材第40頁“老太太的應聘”)
如果我是招聘者,我是不會聘用這個26歲的年輕人。因為他的自立意識、自我管理和自理能力都比較差,依賴心理比較嚴重。這樣的人是很難獲得事業的成功的。
二、自立和自主的關系
同學們,《少年兒童研究》雜志社曾經對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做過調查,發現杰出青年在童年時期具有六大特征,六大特征中,自主自立的精神被列為首位,可見,自主自立對于我們的來來發展有多么重要。隨看年齡的增長,我們不僅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在遇到突發情況時,我們自己也要沉著、冷靜,果斷應對。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第41頁插圖故事“她改掉了睡懶覺的習慣”并分析:
這個女學生以前改不了睡懶覺的壞習慣,有哪些原因?為什么她后來改正了?
那個女學生之所以以前改不了睡懶覺的習慣,是由于她沒有認識到按時上學是自己的事情,應該由自己負責。通過父親的幫助,她認識到了按時上學是自己的事情,應該由自己負責,她明確了自己的責任,并勇敢地去承擔自己的責任。所以她改掉了睡懶覺的習慣。
什么是自主?
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見,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自主,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能力。
1、自立和自主的關系:
①告別依賴,一個重要的表現是獨立地生活。要獨立生活,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我們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只有明確了自己的責任,并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才能成為真正自立的人。②而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的前提是要學會自主。遇到事情沒有自己的主見,獨立也是徒有虛名。很難設想,一個沒有主見、人云亦云的人、卻怎么能夠承擔自己的責任?怎么能夠在生活中自立?
總之,自主是自立的前提,自立是自主的表現。自立就是明確并承擔自己的責任。自主才能明確并承擔責任。
2、告別依賴、走向自立的方法:
①、 樹立責任意識,學會獨立生活。
你認為自立自理的關鍵是什么?
自立自理的關鍵是獨立地生活,明確自己的責任,并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
②、 遇事要有主見,鍛煉自主能力。
閱讀教材第42頁的插圖故事并回答后面的提問:
1)這個書生即使滿腹學問,但能自立嗎?
這個書生遇事沒有自己的主見、人云亦云,即使他滿腹學問也不能自立。
2)如果你是這位書生,你會怎么辦?
如果我是這個書生,我會冷靜地、仔細地分析別人的說法對不對,再決定自己究竟該怎么做。
三、多實踐 多鍛煉。
1、有自立意識后,我們又應該怎樣培養自己的自立能力呢?
①、最基本的是立足于自己當前的生活、學習中的問題,從小事做起。
②、大膽地投身社會生活實踐,多實踐、多鍛煉。
2、怎樣成為一個自立的人?
①、不能有依賴他人的思想,必須學會依靠自己解決問題。
②、明確自立與自主的關系,自主是自立的前提,自立是自主的表現,我們應該學會獨立的生活學習,自主地處理生活學習中的各種問題。
③、從當前的生活、學習中的小事做起;在社會生活中多實踐、多鍛煉。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探究了怎樣才能成為真正自立的人,通過討論,我們不能再有依賴心理,因為依賴心理不僅使人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還會使人缺乏責任感,造成人格缺陷,同時,我們要明確自立和自主的關系,自主是自立的前提,自立是自主的表現。當然,要培養自立能力僅僅知道一些理論和觀點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結合自己的實際在社會生活中多實踐、多鍛煉,自覺學習自立的本領,這樣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立的人,也只有具備這個基礎,才能成為一個自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