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力》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2)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3)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彈簧測力計的使用過程,進一步掌握使用測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周圍生活中彈力應用的實例有濃厚的興趣,體會科學技術的價值。
(2)通過對彈簧測力計使用的探究,培養學生樂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學道理的情感,培養學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實驗中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重點: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難點:自制彈簧測力計
教具:彈簧、紙條、刻度尺、木板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日常生活中,用力壓尺子,尺子發生形變,撤去壓力后恢復原狀,把橡皮筋拉長,橡皮筋變長,松手后,橡皮筋恢復原狀。引入“彈性”概念
二.新課教學
(一)彈性:物體受力發生形變,不受力恢復原來形狀的特性。彈性形變:能完全恢復原狀的形變。
(二)塑性:物體受力發生形變,不受力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特性。新 課 標 第 一 網
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不能恢復原狀。
(三)彈力: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常說的壓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實質就是彈力。
彈力產生的條件:物體發生彈性形變。
(四)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原理:
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實驗:自制彈簧測力計。彈簧的一端掛在木板上,另一端掛不同重力的鉤碼,分別作標記。
提問:為什么彈簧稱的刻度是均勻的?
(五)使用測力計時應注意的事項:
(1)所測的力不能超出測力計的測量范圍(量程);
(2)認清分度值;
(3)使用前調整指針對準零刻線;
(4)測力計測重力時不能傾斜放置。
三.小結
四.鞏固練習:一課一練的練習A
五.布置作業:思考和體驗:課本P54 —— 2、3、4